美味佳餚館

位置:首頁 > 烘焙教程 > 麪包

純技術貼-麪包知識點彙總

麪包1.01W
純技術貼-麪包知識點彙總的做法步驟圖

持續更新中……
記錄麪包製作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要點

用料  

備忘

純技術貼-麪包知識點彙總的做法  

  1. 大喵老師説:基礎發酵的温度低一點比較好,23度到24度。這樣會使麪糰從打面,一發,鬆弛,二發,烘烤整個製作過程的温度由低到高。如果基礎發酵的温度較高,那麼很可能麪糰外部已經發酵,但中心還沒有發酵,導致發酵不均勻。在冰箱裏進行冷藏基礎發酵的麪糰,它的二次發酵温度要求在30度至32度之間。也是基於同樣的原理。如果着急,可以在半小時後適當的調高至33~35度。要注意控制麪糰自身的温度,不要與環境温度相差太大。

    打面要速戰速決,把時間儘可能控制在半小時之內,切不可拖拉太久。因為酵母即使在低温情況下,只要時間足夠長,仍然會發酵。而同時,如果為了防止發酵,控制面温温度太低,又會影響麪糰出筋速度。且使發酵過程延長,麪筋降弱,後期酵母無力,影響烘烤爆發力等。反之,面温過高,則導致麪糰內外發酵不均勻,組織粗糙,麪糰發酸。

    因此,麪糰出缸温度控制在22至26度之間,24度最佳。最高限不要超過28度。如果加黃油前測温高於25度,趕緊冷凍降温,宜早不宜晚。天氣炎熱時建議使用後酵母法。如果麪糰的温度低於20度是不太好判斷面筋的實際狀態的,因為低温會導致麪筋收緊。也就是説麪筋的表象和它的實際狀態是不一致的。

    打好的麪糰出缸後要輕輕收圓,收圓時如兩側出現裂紋,説明用力過度,或攪打不足。

  2. 面温控制的理論簡易計算方法:室温+液體温度<=35度。即當時室温如32度,麪糰加入液體温度則需為35-32=3度。由於攪拌時間不同,此計算並不能依賴。實際操作時,環境温度高時,需要加入提前冷凍成冰沙的濕性材料(包括提前溶解混入的砂糖),冷凍攪拌勾,攪拌桶綁冰袋,提前冷藏水合麪糰等多種手段控温。

  3. 麪糰可以加入兩種以上的種面。中種法可以加燙種。波蘭種可以加湯種。種面狀態接近才容易混合。

    各種種面加入麪糰的適宜百分比量:
    中種粉量佔配方總粉量50%,70%,100%
    液種粉量佔配方總粉量30%,35%,不超過配方總粉量的40%
    老面面團不超過配方總粉量的20%
    燙種粉量佔配方總粉量10%,按1比1的粉水比配製。
    湯種粉量佔配方總粉量5%,按1比4的粉水比配製。

    燙種和湯種麪糰製作完成的最佳温度為60~67度。理論最佳温度為65度。

  4. 直接法的基礎發酵發到1.5~2倍大。隔夜冷藏法的基礎發酵發到2~3倍大。這是一個區間範圍,表示只要在這個範圍中就可以。

    有些麪包整形要求較高的,基礎發酵不要發的太足,否則不好進行復雜的整型。這種麪糰狀態就是啤肚,輕拍感覺裏面稍稍有小氣泡。如果感覺麪糰裏面有大量的大氣泡,就是發的太足了。有的麪糰水份太大,比如生吐司,無法通過上面描述的動作來判斷,建議使用透明,方形保鮮盒,標記上位置線,更利於準確判斷。

    像一些造型簡單直接的,一般基礎發酵會更足一些。開酥類的千層整形方子,則是直接省略基礎發酵,先整形後發酵,也是這個原因。而一般如果一發足一些,二發需要的時間就會短一些,這就是一個取捨問題。二次發酵儘量不要超過兩小時。

  5. 麪糰隔夜冷藏發酵麪筋會由足足的10成降到8成。因此生吐司麪糰一定要達到很足。而略微打過的麪糰可以冰箱冷藏進行基礎發酵。麪筋的程度會降回來一些,也就正合適了。大喵的幾個課,其實是幾種不同水量和膜狀態的代表!鹽麪包是8成,南瓜吐司9成,紅豆包是10成,生吐司是12成。配方不同,材料不同,水量不同,麪糰出膜狀態不同,麪糰的延展性、張力都不一樣,筋度的判斷更不同,切記!!!

  6. 麪包烘烤前10分鐘不可開烤箱。烤吐司時,烤箱烘烤的實際温度建設不低於180度,否則容易出現沉積。底火太低,麪包會塌。當然,沉積還有別的原因,如麪糰量太多,二發太滿,麪筋狀態不對。

  7. 隔夜冷藏一發結束後,分割整圓後的鬆弛時間一般為20分鐘。進行第一次擀卷後的鬆弛時間為10分鐘。如果室温太高,可以冰箱冷藏鬆弛。一次發酵可以冷藏發酵,但二次發酵就不要冷藏發酵了。

  8. 液種法,中種法,因加有提前發酵好的種面。無需再進行一發,只要延續發酵即可。觀察狀態就是麪糰象啤酒肚。輕拍有空響,有彈性。

    在室温 20度的環境下,中種50%的延續發酵時間約50分鐘。中種70%的延續發酵時間約30分鐘。中種100%的延續發酵時間約10分鐘。以此類推。中種麪糰可適量加一點鹽,抑制發酵速度。

  9. 冷藏發酵的麪糰,因為冰箱門常開關,使温度忽高忽低,所以麪糰會出現氣泡,是正常的。

  10. 水量大的麪糰需要在低速把材料拌勻後,開高速攪拌,超高水量的麪糰則需要預留一部分水在麪糰成團生筋後加,甚至在加完黃油後加。

  11. 麪糰可以在基礎發酵完成後,進行分割冷凍保存。等有時間的時候室温下回温,整形進行二次發酵,但必須使用鮮酵母。大面團需要冷藏解凍,然後拿出來室温回温。麪糰小的話直接室温回温。打算冷凍的麪糰,一發不要太足。含水量一般的都可以在一發後冷凍,大水量的不可以。

  12. 麪糰在加完黃油後,如果麪糰散開了,很難揉合到一起,那就説明加黃油加太早了,麪筋還沒有攪拌到位。加黃油太早,阻礙麪筋形成,難以出膜;加黃油太晚,就容易打過頭了。

    加入黃油後其麪筋狀態不會有大量提升。因此一定要控制加黃油的時間,不要太早。

    生吐司一定要打到9成以後加黃油。加完黃油後一定要測面温,然後通過後加水的温度來調節面温。

    水量大的麪糰可以在夏天採用後酵母法。但如果麪糰較硬,後加酵母就比較困難。

  13. 中種麪糰要打到表面光滑,大約五成粗膜。中種麪糰不能太乾,否則發不起來。也不能太濕。太濕麪糰就容易泄。水量在60~62%之間。如果是冷藏中種,時間為12~17個小時。2.5~3倍大。目測麪糰上半部分拱起。

  14. 大喵老師説,南瓜千層吐司、日式紅豆包、鹽麪包,都可以改成中種法或波蘭種,但是,把麪筋和發酵控制好,比任何種面對面包影響都大的。

  15. 不同配方的麪糰為什麼含水量有那麼大的差異?水量大的麪糰口感會更加鬆軟,那為什麼不都使用大水量的麪糰?這是因為要追求不同的口感、風味以及造型的需要。比如鹽麪包,可頌,開酥麪包,需要層次分明,就不能水量太高,同時一發也不能太足。而吐司類的就可以追求大水量。包餡類的麪糰也不能水量太高,否則麪包體太軟,無法支撐,容易塌陷。

  16. 軟質麪糰也就是高水量的麪糰,可以在一發時進行四折法翻面。即先三折,掉頭,豎過來繼續三折。

  17. 擀卷時要注意麪糰寬度略低窄於模具,入模後左右兩側略餘縫隙,以免烘烤後形狀兩頭寬中間窄,且容易形成底部沉積。